1945年日本投降後我軍率先搶占東北,毛澤東:別去大城市,去下鄉
1945年7月26日,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《波茨坦公告》,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,否則將給予日本最後打擊。8月10日,日本乞降。
8月10日、11日,朱德連續發出7道命令,讓解放區抗日部隊對日軍展開全麵反攻並受降。其中第2號命令要求離東北最近的冀熱遼部隊,和東北民眾比較熟悉、比較親近的原東北軍立即向東北進發,配合進入中國境內的蘇聯紅軍,準備接受日“滿”敵偽軍投降。
抗戰勝利時,東北沒有國民黨的半點兵力。國民黨軍主力都在西南地區。我軍搶先進占東北,剛開始的對策是,隻要國民黨軍進入東北,就堅決把他全部消滅。
可沒過多長時間,我軍態度竟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,要給後來的國民黨軍讓開大路,讓他們長驅直入了。
是害怕國民黨嗎?或者是要歡迎國民黨軍?竟要將東北拱手相讓?事情沒這麽簡單。

一、對東北的態度
抗戰勝利前夕,1945年4月至6月,中共七大召開。毛澤東在會上鮮明亮出了對東北的態度:
“東北是很重要的,從我們黨,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,東北是特別重要的。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,隻要我們有了東北,那麽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。當然,其他根據地沒有丟,我們又有了東北,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了。”
奪取全國革命勝利,東北是重中之重。日本乞降後,我軍開進東北非常迅速及時。
冀熱遼部隊最先行動,8月30日就從日偽軍手中攻克戰略重鎮山海關,繼而北上接管錦州,直抵沈陽。
9月14日,劉少奇主持政治局會議(毛澤東、周恩來在重慶參加國共談判),根據中共中央既定決策,從關內各解放區調動11萬軍隊陸續開往東北。

10月31日,中共中央決定,進入東北的部隊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(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、東北人民解放軍),林彪任總司令,彭真、羅榮桓分別任第一、第二政治委員。
這時,我軍就是要搶占東北、獨占東北。那麽,國民黨對東北是什麽態度呢?
國民黨政府正依靠美國的飛機和軍艦,用美械裝備部隊全力接收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北平、天津等大城市。由於當時的東北在蘇聯軍隊的控製下,蘇聯不想讓美國勢力進入東北,不同意美國軍艦運送國民黨軍隊在大連登陸。
國民黨軍遲遲進不了東北。不過,他們自有打算。他們做的美夢是,依據8月14日與蘇聯簽訂的所謂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從蘇軍手裏整個現成地把東北接收過來。
9月1日,國民黨政府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。熊式輝沒有精力考慮對付共產黨的問題,他的大量時間都花在人事安排問題上。為了搶個一官半職,國民黨東北黨政軍許多人爭奪得異常激烈。
蔣介石擔心原東北軍勢力重新抬頭,叮囑熊式輝說:“毋使盡用前漢卿(張學良)舊人,免將來指揮不靈。”到了10月18日,蔣介石派出自己人杜聿明做東北保安司令長官,著手東北的軍事工作。

熊式輝
二、先到者給後來者讓路
國民黨軍要進東北,我軍怎麽辦?令人驚訝的是,中共中央把軍隊部署方針調整為“讓開大路,占領兩廂”。毛澤東的決定是:
“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,是建立根據地,是在東滿、北滿、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。建立這種根據地的地區,現在應當確定不是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,也不是在國民黨占領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附近地區內。”
毛澤東還指示,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,發動群眾清算漢奸,進行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。大部分正規軍都要分散到各軍分區,去下鄉發動群眾,消滅土匪,建立政權,組織遊擊隊、民兵和自衛軍,穩固地方。
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,從來沒有怕過國民黨;以毛澤東對東北戰略地位的清醒認識,中共中央決不會歡迎國民黨軍進入東北,更談不上拱手相讓東北。筆者認為,中共中央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策略,至少出於以下兩方麵的原因:

首先是內部力量對比懸殊。我東北解放軍部隊中,有很多剛剛參軍的新兵,缺乏訓練,作戰能力還不強。而從山東、蘇北出關的主力遠道跋涉到東北,衣服單薄,武器彈藥不足,需要休整補給。另外,穩固的可以依托的根據地還沒有建立起來,群眾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動,加之當地土匪又多,在這樣的情況下,倉促應戰肯定是不利的,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。
反觀杜聿明向山海關進攻的2個軍,可謂兵強馬壯。第十三軍是湯恩伯的起家部隊,全軍美械裝備,火力十分強大。第五十二軍是關麟征的起家部隊,也是半美械裝備。依靠秦皇島和北寧鐵路,他們可以得到充足的補給。
並且後來,國民黨又將精銳主力新一軍、新六軍,還有七十一軍和六十軍調入東北,連同地方保安部隊,國民黨在東北的總兵力達到31萬人。
《孫子兵法ⷨ쀦》講:“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也。”
用現在的話理解,就是有10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,5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,2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,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,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麵接觸,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。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拚,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。
毛澤東讓我軍分散下鄉,正是為了暫避強敵的鋒芒。我軍先後主動放棄了山海關和錦州等要地。

其次是外交因素製約。在東北的蘇聯軍隊,最初在一定程度上給過進入東北的我軍一些幫助,但反複無常。因為根據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》,蘇聯要將東北交給國民黨政府接收。
斯大林認為美國會全力以赴撲滅中國的起義,不相信中國共產黨能取勝。他覺得中國共產黨應該向蔣介石妥協,解散軍隊參加蔣介石政府。
在這一錯誤思想指導下,蘇方強令我軍撤出鐵路沿線及各大城市。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說:
“彼方既如此決定,我們隻有服從。大城市退出後,我們在東北與國民黨的鬥爭,除開竭力鞏固一切可能的戰略要點外,主要當決定於東北人民的動向及我黨我軍與東北人民的密切聯係。”
國民黨軍要爭城市,共產黨的軍隊則要爭人民。東北局把發動農民群眾、創造根據地作為第一位的工作,號召幹部走出城市,丟掉汽車,脫下皮鞋,換上農民的衣服,統統到農村去,並以能否深入群眾作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。

林彪有針對性地提出了“忍、等、狠”的三字方針。
“忍”,就是要忍受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丟失後麵臨的各種困難,積蓄力量,積極準備。
“等”,一方麵是等敵人戰線拉長、兵力分散,背上包袱、暴露弱點,由強變弱;另一方麵是等我方發動群眾、消滅土匪,建立根據地、站穩腳跟,由弱變強。
“狠”,就是在忍和等的過程中發現、捕捉戰機,抓住機會狠狠給敵人以致命打擊。
三、退讓之後的反攻:扭轉東北戰局
蔣介石一味以為我軍大踏步後退是潰不成軍,卻不知國民黨軍到東北後,弱點很快就暴露出來了。
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極盡貪汙受賄、敲詐勒索之能事。不同派係之間相互排除異己,明爭暗鬥十分激烈。許多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競相用貪汙和克扣軍餉賺的錢,購置土地房產,經營私人企業,甚至走私軍火,買賣黃金。上行下效,軍隊毫無紀律可言,士兵們也都奸淫擄掠,胡作非為。
東北民眾對國民黨政權強烈不滿。此時蔣介石的主要精力還放在關內的中原、蘇北、平綏路一帶,尚沉浸在攻占淮陰、解圍大同的喜悅中,沒有意識到東北的隱患。

1946年9月,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,進一步謀劃對各解放區的進攻策略後,陳誠直飛沈陽召開東北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會議,根據兵力不足的情況,製定了“南攻北守,先南後北”的計劃。
南滿解放區隻有臨江等4個縣比較完整,糧食缺乏,回旋餘地狹小,當地一些領導幹部主張北撤。毛澤東給林彪和東北局致電說:
“在目前情況下暫取守勢,力求拖延敵對北滿之進攻,並準備迎擊敵之進攻部署甚妥。南滿方麵應集中主力各個殲敵,收複失地,於拖延敵對北滿進攻必有幫助。”
按照毛澤東的要求,我軍開展了規模浩大的“三下臨江、四保臨江”的作戰。通過南北密切配合,南打北拉,北打南拉,迫使國民黨軍兩麵作戰,從而打亂國民黨軍先南後北、各個擊破的計劃。

這場戰鬥從1946年12月,打到1947年4月,我軍收複11座縣城,殲滅國民黨軍5萬餘人。國民黨軍不得不停止進攻,由攻勢轉為守勢。我軍則由防禦轉向進攻,東北戰局出現大扭轉。
杜聿明派鄭洞國到南京見蔣介石,要求增加2個軍的兵力。蔣介石一句話把鄭洞國噎了回去:“東北固然重要,南京更為重要。現在各個戰場上的兵力都不夠用,要增加兵力是絕對沒有辦法的。”
國民黨軍隊在東北隻能被動挨打了。從1947年5月中旬起,我軍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階段,接連發動夏季、秋季、冬季攻勢,重創國民黨軍隊,切斷了沈陽、長春、錦州三地之間的聯係。
其間,蔣介石兩易東北軍事主官,無奈局麵依然照舊,甚至更差。
我軍夏季攻勢結束後,蔣介石解除了杜聿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職務,派陳誠前往東北指揮軍政。

陳誠
此時的蔣介石很焦慮,他想到東北是工業區,若被共產黨占領,共產黨就可以擁有無法計量的工業品,解放全中國都不成問題。
陳誠一到東北,便宣布用6個月恢複東北優勢,收複東北失地。他的自信來源於他的軍隊,國民黨軍總兵力增加到了50多萬人。
可東北解放軍早已今非昔比,連同地方武裝,總兵力達到了51萬人。陳誠連忙又找蔣介石要了一個整編師增援,結果處境還是沒有好轉,被殲滅近7萬人。
焦慮的蔣介石急躁不安,飛到沈陽大罵東北將領:“你們當中絕大多數是黃埔學生,當年的‘黃埔精神'都哪裏去了,簡直是腐敗!”
之後,蔣介石任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,代替了陳誠。

衛立煌
西安事變時,衛立煌曾和蔣介石一起被扣留,蔣介石很看重共過患難的衛立煌。然而衛立煌曾長期在抗日一線作戰,與八路軍有過很好的合作關係,對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十分不滿。
衛立煌赴任東北,反而對我軍有利。
四、平靜之後的決戰:解決整個東北問題
1948年3月初,駐華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建議國民黨軍撤出東北。蔣介石表示驚愕,說從政治上考慮,不能放棄長春。長春原是滿洲都城,如若放棄,在國內國際都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。必須守住長春、沈陽和錦州,不是國軍不肯犧牲,而是國際關係所不允許。
蔣介石一麵這樣說,一麵也認識到上述幾城事實上已成孤城,單靠空運補給糧食、彈藥難以長期維持。他考慮過將沈陽的部隊轉移到錦州,同關內連成一體,保存實力。但這無異於放棄東北,拋棄長春。他下不了這樣大的決心。

恰好衛立煌反對將主力撤出沈陽,蔣介石隻好表示固守目前態勢,推遲一些時日再說。
蔣介石的遲疑期是一個關鍵期。毛澤東知道,蔣介石舉棋不定的狀態可能稍縱即逝,必須抓住時機,著手準備主力會戰。因為國民黨主力一旦撤至關內,解放戰爭就會增加許多困難。
“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,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。”
收到毛澤東的指示後,林彪指出:形勢和任務要求軍隊由分散的作戰轉到集中的作戰,由非正規戰轉到正規戰,由運動戰轉到攻堅戰。
接下來,1948年3月中旬到4月底,東北人民解放軍全麵開展新式整軍運動。4月至8月,開展軍事大練兵。
表麵上,東北戰局幾乎平靜了半年。實際上,我軍是在為遼沈決戰作準備,無論作戰思想素質,還是作戰軍事能力,都得到了大幅提高。

蔣介石以為戰事趨緩,做起“軍事穩定、各戰區無甚變化”的安逸夢。等到我軍長途奔襲錦州,蔣介石才如夢方醒。
錦州是東北國民黨軍撤向關內的大門,可謂命門。蔣介石趕快召衛立煌到南京接受任務,要沈陽的國民黨軍主力出動,以解錦州之圍。衛立煌雖沒有反抗,但也沒答應,隻言回去再說。
蔣介石擔心衛立煌不聽話,不僅派顧祝同到沈陽監督執行任務,還親飛北平、沈陽指揮,要調華北的軍隊增援東北,要衛立煌下決心率部撤出沈陽,全力援錦。
瘋狂的蔣介石已不單單是要增援錦州,而是要對包圍錦州的東北解放軍實行反包圍,一舉解決東北問題。

按理,既然要打生死決戰,蔣介石應當自始至終不離主帥位置。可他竟因後院失火,開了小差。
10月8日,蔣介石突然從北平飛上海,傅作義勸都勸不住。原來,蔣經國在上海推行經濟管製,“打老虎”時把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捉了,可遇到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(宋美齡的外甥),卻打不下去了。
杜月笙以此“將軍”,蔣經國不得不派人查抄孔令侃的揚子公司。於是,蔣介石接到了宋美齡“上海出了大問題”的電話。
蔣介石火速趕到上海,訓斥蔣經國:“你在上海怎麽搞的?都搞到自己家裏來了!”讓蔣經國立刻停止查抄揚子公司。
軍中主帥因私誤公,將士們怎麽會賣命。國民黨軍以4倍於我的兵力攻打離錦州30公裏的塔山,我軍頂了6天6夜,絲毫沒有退卻。

蔣介石挺會罵人,才罵過兒子,再罵部下:“我們的將領真無用,以三個軍加上優勢空軍炮火,把塔山都打平了,都不能攻進去。”
他不總結教訓,自有人總結。英國軍事家李德·哈特說過:“精神與士氣乃戰爭之主宰。”
國民黨軍的士氣還在迅速下滑。10月10日,蔣介石派空軍給守長春的鄭洞國空投一信,說解放軍正在猛攻錦州,你迅速率部轉移,等待來自沈陽的接應。
鄭洞國當即找兩位軍長曾澤生、史說商議,得出的結論是“我軍兵無鬥誌,根本突不出去”。
結果,曾澤生率第六十軍宣布起義,我軍當夜開進第六十軍駐防的長春東半部。

曾澤生
錦州、長春解放後,毛澤東作出更重要的決斷:抓住當前有利時機,迅速擴大戰果,一舉解決整個東北問題。他給東北局和林彪致電說:
“除以一部守備營口外,主力由東向西配合錦州我軍作戰,準備全殲廖耀湘兵團,攻取沈陽。”
毛澤東作出這個決策,是因為蔣介石企圖派廖耀湘兵團重新攻占錦州。廖耀湘兵團是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精銳部隊。毛澤東曾經設想的“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”,最主要的指的就是廖耀湘兵團。
現在,廖耀湘兵團送上門來了。而守住營口,就切斷了廖耀湘兵團從海上撤走的通道。
我軍對廖耀湘兵團實行分割包圍,大膽穿插,猛衝猛打,完全打亂了廖耀湘兵團的指揮係統和戰鬥部署,他們的汽車、大炮扔得遍地都是。

最終,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(旅)及特種兵部隊10萬多人被殲,廖耀湘和3個軍長被俘。
殲滅廖耀湘兵團沒幾天,我軍向沈陽發起總攻。先一天開攻,第二天就結束了戰鬥,被殲滅的與起義的、投誠的國民黨將士共有134000人。
廖耀湘的“西進兵團”慘敗收手,另外一支國民黨軍的“東進兵團”不失精明地停止了前進步伐,乘運輸艦艇從海上撤跑了。這已影響不了東北全境解放大局,遼沈戰役勝利結束。
五、寫在後麵
遼沈戰役,除了解決東北問題,還解決了一個全國性的大問題:總兵力受壓製問題。1948年11月14日,毛澤東為此給新華社寫了一篇評論《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》:
“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,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。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,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。”
“原來預計,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,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,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。現在看來,隻需要從現時起,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,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。”

毛澤東計算得多麽準確,還不到一年時間,新中國就誕生了。
計算準確的法寶,筆者認為是實事求是。有什麽樣的現實條件,才能得出什麽樣的結論。
軍事戰爭,毛澤東向來主張,一切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,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。在敵大我小、敵強我弱的情況下,戰略防禦階段必須實行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,和戰役戰鬥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,通過戰役戰鬥上的殲滅戰在戰略上不斷消耗敵人,借以逐漸改變戰爭力量的總體對比,最終把戰略防禦推向戰略進攻。
先搶占東北,後讓出東北,再占領東北,可以說是毛澤東這一軍事思想的生動體現。這裏麵有個關鍵,“讓”可不是真讓。對付殘暴的敵人,不能講仁義,而要講策略。
親愛的讀者朋友,您有什麽想法觀點,歡迎來交流討論!